治理石漠化,建起旅游生态村
治理石漠化,建起旅游生态村
——记广西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屯,没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没有一个留守儿童,屯里成立了广西第一家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入股参与分红,收入稳定。6年前,这里还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石漠化严重,人们靠外出打工维持生计;6年后的今天,弄拉屯变身为“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平地粮、低洼桑”的“花果山”、“聚宝盆”、生态村。弄拉屯的乡亲们心里清楚,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强有力的领导和巨大付出。
向石漠化要绿色经济
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的三位支部委员,都是外出务工创业后返乡的能人。支部书记李荣光早年外出租地搞种植养殖起家,后经营滑石粉矿,搞房地产开发,远近闻名。另两位支部委员在外打工,2006年,受李荣光的影响先后返乡共同创业。
弄拉屯“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高寒石山区,石漠化现象严重,全屯25户人家散居在10多个山头上,耕地面积仅58亩。虽然可耕地少,但弄拉人对大山上的树木却懂得“刀下留树”,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十分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
“我们屯一直有民约,要保护山林,谁如果要砍树做柴火,必须先种树,砍一棵树必须要种棵树苗。现在每年拿出10万元补助给村民,鼓励村民封山育林,不让他们在山上砍伐树木,已经实施3年了。”党支部书记李荣光介绍说,“石窝里植树何其难,石头多土少,种一棵树要在石头缝里刨坑填土,一点点的绿色来之不易,村民们懂得珍惜。”
2008年12月,弄拉屯以“农户+公司”发展模式,成立了广西第一家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所有社员自愿以山林、耕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参与合作社的开发经营。在党员的带动下,通过大力推广“弄拉模式”,仅卖果子、药材,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一条符合当地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特色的立体农业模式正在健康发展。
如今的弄拉屯,群山环抱,山林茂密,翠竹摇曳,流水潺潺,一派“世外桃源”的美景。2008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这里成为自然保护区。
生态修路保护家园环境
一般人修路,是把石头炸开后,直接把碎石推入山下。这种做法虽然省钱,但在某些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我们修路的时候,支部一班人一再强调,不能按常规的方法做,碎石滚落会对植被造成很大的伤害,破坏整个生态景观,所以我们都是把碎石用钩机慢慢运走。”村民李华安对记者说,“有一家参与修路的工程队,为降低运输成本把山石炸滚到山沟里,砸坏了山坡的植被,党支部知道此事后,果断地和他们解除了合同。”
弄拉屯条件艰苦,但并没有吓倒弄拉屯这群汉子。2007年,李荣光自筹资金带领全体村民开山凿石,劈山开路,修通了一条长达4.5公里的盘山碎石路,与山外的二级公路连通。
路修好了,也架通了大山深处和外面世界的“桥梁”,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农产品卖难等问题。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以往在外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来了。李华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以前他在广东打工,心里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做建筑工,每个月工资3000元,不比外面差,每到周末孩子从学校回来,大家团聚,其乐融融。